-
鱼台纺织服装工业园打造鲁西南产业新高地
鱼台县依托全国棉花百强县资源优势,正积极推进纺织服装工业园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规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8000万美元,聚焦纺织服装产业链整合,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模式吸引资本入驻,构建集原料供应、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区位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鱼台县及周边区域优质棉种植面积达百万亩,原料供应充足稳定。京杭大运河、日兰高速等交通干线贯穿全境,2小时内可达济南、徐州等枢纽城市。当地劳动力成本较沿海地区低30%以上,配套建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工业用水价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 二、科学规划构建全产业链体系 工业园划分纺纱、织造、印染、成衣四大功能区,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检测中心及物流仓储设施。重点引进高端纱线生产、智能织造、功能性面料研发等细分领域企业,目前已建成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园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 三、政策支持优化投资环境 入园企业可享受土地出让金分级奖励、前三年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当地设立2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对设备投资超3000万元项目给予6%补贴。建立"一项目一专班"服务机制,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 四、市场潜力驱动集群发展 鲁西南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年产值突破800亿元,但高端产品依赖外地输入。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消化本地原棉15万吨,带动就业超5000人,产品可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等消费市场。 五、绿色理念引领可持续发展 园区采用集中供热和光伏发电系统,要求企业全部达到国家清洁生产二级标准。规划建设3万平方米研发中心,已与6所高校签订产学研协议,重点开发可降解纤维等环保材料。
2025-08-30
-
烟台市获评工业稳增长与转型升级标杆城市
在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烟台市凭借突出的工业转型成效获得国家级表彰。这座沿海开放城市通过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培育出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山东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国务院相关通报明确指出,烟台市将在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等领域获得重点支持,标志着其工业体系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跨越。 一、国家级认可彰显转型成效 2016年,国务院专项通报对烟台市推动工业稳增长与转型升级的实践给予高度评价。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烟台市通过系统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格局。此次表彰特别提及该市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领域的创新探索,相关经验将被纳入国家试点示范体系。 二、产业体系实现量质齐升 烟台市工业经济长期保持全省领先地位,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6万亿元。更为关键的是,该市成功培育出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链,其中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烟台市已构建起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网络。 三、创新驱动培育发展动能 在实施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烟台市重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五年前实现翻番,建成多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特别是在海洋工程装备、核电技术等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相关产品出口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这种以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成为获得国家激励支持的重要基础。 四、政策激励创造发展机遇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烟台市将获得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先布局权,并在"中国制造2025"重大项目安排中享受倾斜支持。该市已启动专项计划,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工厂示范项目,预计带动超百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巩固烟台市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地位。 当前,烟台市正以此次表彰为契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该市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一系列举措将持续强化烟台市在全国工业版图中的战略支点作用。
2025-08-30
-
潍坊创新农业园区模式打造产业扶贫新引擎
潍坊市通过招商引资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整合财政资金扶持特色产业,构建"园区+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探索出一条长效脱贫路径。 一、特色产业精准布局 潍坊市农业部门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重点培育果品、蔬菜等高附加值产业。在青州、临朐等丘陵地区推广"金果"工程,2024年投入80万元建成8处水果示范园,形成矮化苹果、蜜桃等特色种植带;滨海片区发展设施农业,建设冬暖式大棚集群;平原区域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订单农业基地。通过差异化布局,确保81户贫困户实现"一地一产、一户一策"。 二、经营主体带动升级 全市引导473家合作社嵌入产业链,创新"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模式。昌乐县某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并包销产品,社员年均增收超3000元;寒亭区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带动142名贫困人口就业。目前,337个省定贫困村中已有323个建立合作组织,6991名贫困群众实现"流转土地得租金、入园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获股金"。 三、产业链条深度融合 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在安丘建设预制菜加工园,消化周边贫困村80%的蔬菜产量;诸城整合冷链物流资源,帮助合作社农产品溢价20%。上半年全市涉农项目带动12615名贫困人口增收,其中6119户通过电商培训实现"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 四、长效机制持续优化 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对脱贫不稳定户实施"园区托管"帮扶。寿光设立风险保障金应对市场波动,峡山区发展农旅融合项目延长产业链。统计显示,参与园区项目的贫困户年收入增幅较传统种植户高出42%,真正实现"建一个园区、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目标。
2025-08-30
-
潍坊坊子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省级验收
潍坊市坊子区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近日通过省级专家验收,标志着该区在农业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该项目通过整合多家农业经营主体资源,构建了集生产示范、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样板。 一、项目背景与建设概况 2017年启动的坊子区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是潍坊市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项目涵盖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水墨庄园家庭农场、桃花源生态农业等多家经营主体,总投资规模较大,重点打造了标准化种植区、农事体验区、生态观光区等功能板块。通过四年建设,已完成基础设施升级、智能灌溉系统安装、有机种植技术推广等核心工程。 二、验收流程与评估标准 省级专家验收组采取多维度的评估方式:一是实地核查园区硬件设施,包括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设备、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建设质量;二是审查财务台账,确认专项资金使用合规性;三是评估生态效益,对土壤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指标进行专业检测;四是考察社会效益,通过周边农户访谈了解带动就业情况。验收标准严格参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范执行。 三、创新亮点与示范价值 项目在三个方面形成特色:首先,首创"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动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其次,建立物联网溯源系统,消费者可实时查看农产品生长数据;再次,开发农旅融合项目,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特别在有机种植领域,玉泉洼合作社的"酵素农业"技术获得专家组高度认可,其番茄产品已通过欧盟有机认证。 四、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直接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年均增收,园区农产品溢价率达30%。生态方面,减少化肥使用量,核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西门口果蔬合作社开发的共享菜园模式,吸引城市居民参与种植,年订单量增长显著。水墨庄园打造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五、未来发展规划 坊子区将以此次验收为契机,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扩大示范效应,计划新增生态农业面积;深化科技赋能,筹建农业大数据中心;延伸产业链条,开发预制菜加工业务。相关部门将优化政策支持,鼓励更多经营主体参与生态农业建设,持续提升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
2025-08-30
-
潍坊农民抗拆致两死案二审宣判 维持原判
近日,潍坊一起因拆迁引发的刑事案件二审宣判,维持原判。该案源于2013年当地推进发展过程中的拆迁矛盾,当事人在抗拆冲突中致两人死亡,案件的审理引发社会对招商引资背景下拆迁矛盾化解机制的关注。 一、案件背景与事发经过。2013年9月的一天,潍坊某村村委联系施工人员对一名村民居住的房屋进行强制拆除。据审理查明,在拆除过程中,因沟通协调不足,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冲突中,该村民持镰刀挥砍,导致两名施工人员当场死亡。事件发生后,当地公安部门迅速介入,将涉案村民控制,案件进入司法程序。 二、一审判决情况。案件一审由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村民在面对房屋拆除时,未能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而是采取暴力手段致两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考虑到案件系因拆迁矛盾引发,且涉案村民归案后有一定悔罪表现,2014年,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该村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对其限制减刑。 三、二审审理与宣判结果。一审判决后,涉案村民不服,向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全面审理,查阅了卷宗材料,听取了控辩双方意见。2024年11月的一天,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委托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代为宣判。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同时核准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该村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限制减刑的刑事判决。 四、案件的法律与社会意义。该案的审理和判决,体现了法律对生命权的严格保护。法院在裁判中明确,无论何种原因引发纠纷,都应当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任何以暴力手段侵害他人生命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案件也为地方在推进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涉及拆迁等民生问题时,如何规范程序、加强沟通、化解矛盾提供了警示。在招商引资和城乡建设中,需更加注重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类似冲突的发生。
2025-08-30
-
潍坊外贸创新高 通关改革助力综保区发展
潍坊市通过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和招商引资,推动外贸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潍坊市外贸进出口值达1457亿元,位居全省第三,创历史新高。今年1月,海关监管数据实现多项业务指标同比显著增长,为全年外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通关效率提升显著 潍坊市抓住全国海关一体化改革机遇,推出12类33项优化措施,包括“三互”大通关、电子化许可证管理等。通过流程再造和关键节点管控,进口货物通关时间缩短至8.84小时,较2016年下降44%;出口通关仅需0.38小时,效率提升32%。 二、基础设施扩容升级 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潍坊市推动潍坊港6个3万吨级码头对外开放,并开通至日本关东、关西的集装箱航线。济南海关首台H986设备投入使用,助力查验效率提升。此外,山东省第二家海关监管铁路场站通过验收,进一步拓展多式联运通道。 三、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海关AEO认证企业数量达270家,认证企业享受通关优先、查验率降低等便利。通过政策辅导和信用培育,重点企业出口订单同比增长超两成,机电产品、农产品等优势品类出口规模稳步扩大。 四、区域开放平台能级跃升 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获国务院批复,叠加税收优惠和保税物流功能,吸引30余个产业链项目入驻。保税维修、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全年保税物流进出口值突破百亿元。 五、多元市场开拓成效显现 在巩固日韩传统市场基础上,潍坊市对东盟、中东欧进出口分别增长18%和24%。工程机械、纺织服装等产品通过中欧班列直达俄罗斯、白俄罗斯,全年开行班列数量翻番。 当前,潍坊市正围绕“港口+腹地”模式优化外贸结构,通过政策创新与设施联动,持续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
2025-08-30
-
威海空港设备电动化论坛助力绿色机场建设
2024年,空港地面设备电动化技术论坛在威海成功举办,聚焦行业绿色转型与招商引资机遇。活动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汇聚国内外技术专家与客户代表,深入探讨“油改电”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路径,为推进航空领域碳中和目标提供解决方案。 一、行业痛点与技术创新双轨并行 论坛指出,当前空港地面设备电动化面临电池续航与充电基建两大核心挑战。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设备占国内机场地面装备总量超七成,年碳排放量显著。与会专家展示的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技术,已实现单次充电支持8小时连续作业,较内燃设备节能效率提升60%。多家机构联合研发的智能充电调度系统,可适配不同功率需求,缓解机场电网负荷压力。 二、国际经验本土化应用成果显著 技术研讨环节重点解析了欧美机场电动化改造案例。某国际枢纽机场通过分阶段替换400台燃油摆渡车,三年内减少碳排放12万吨。威海企业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发模块化电源管理系统,兼容国内90%以上机场工况。现场演示的电动行李牵引车、飞机除冰车等设备,已在北京大兴机场等枢纽投入试用,综合运维成本下降35%。 三、产业链协同构建绿色发展生态 论坛期间发布的《空港电动设备技术白皮书》提出,需建立“主机厂+电网+机场”三位一体协作模式。威海产业园已吸引18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从电池材料到整机制造的完整链条。参会单位签署了联合攻关协议,计划未来三年共建300座专用充电站,覆盖全国主要航空枢纽。 四、市场需求驱动产品服务升级 通过现场收集的200余份调研问卷显示,80%客户关注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企业据此推出融资租赁、电池回收等增值服务,首批订单量突破50台套。电动化改造项目被纳入多地机场招标评分体系,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叠加效应正在加速行业洗牌。 此次论坛为航空地面设备绿色转型提供了技术交流与商业合作平台。随着标准体系完善和基础设施扩容,电动化技术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机场作业车辆全覆盖,助力中国民航业低碳发展目标提前达成。
2025-08-30
-
潍坊工业经济稳中提质 重点产业引领增长
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的背景下,潍坊工业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800亿元,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以下从多维度解析潍坊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电力热力生产、通用设备制造等七大行业增速超20%,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生物基化学纤维等42类产品产量增幅明显,反映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二、龙头企业集群效应凸显 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企业达38家,同比新增9家。百强企业以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不足3%的数量,贡献了超40%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头部效应进一步强化。 三、创新驱动发展特征突出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压实机械等环保装备产量翻番,显示绿色技术应用加速。化学纤维等10类产品实现三位数增长,印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成效。 四、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深化 半岛城市群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中,潍坊位列第四,区域产业链协作水平提升。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跨区域配套体系完善,形成与周边城市的互补发展态势。 五、质量效益指标持续向好 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6.4个百分点,显示盈利结构改善。利税总额突破540亿元,制造业对财政贡献度稳步提升,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 当前,潍坊正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工业经济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为后续发展积蓄新动能。
2025-08-30
-
烟台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烟台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突破实现稳健增长。骨干企业以高性能纤维研发、智能制造和品牌建设为核心,形成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 烟台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利润增幅高于收入增长,反映出盈利能力的持续优化。纺织板块中,毛机织物产量达数千万米,化纤领域实现7万吨年产能,服装服饰企业总产量近2亿件,针织服装占比超七成。骨干企业贡献显著,部分细分领域产能跻身全球前列。 二、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以高性能纤维材料为突破口,烟台企业打破国际垄断,芳纶系列产品产能位居全球第二至第五位。国家级技术中心推动精纺工艺升级,智能制造柔性工厂实现从批量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与国内外知名品牌达成定制化合作。 三、品牌矩阵开拓市场空间 自主培育的多个服装品牌覆盖女装、职业装等细分市场,其中职业装领域年产值超60亿元,女装品牌在全国市场形成影响力。通过“驰名商标+多品牌”战略,企业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部分品牌年营收达20亿元以上。 四、产业链协同激活发展动能 从纤维研发到终端服装制造,烟台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个性化定制业务已延伸至国际零售巨头供应链体系。 五、绿色智能引领转型升级 行业加大环保技术投入,高性能纤维产品降低下游产业能耗。数字化改造覆盖设计、生产、物流全流程,部分企业建成国内首批服装柔性智造示范线,订单响应效率提升50%以上。 当前,烟台纺织服装产业正加速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轨并行,持续巩固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样本。
2025-08-30
-
烟台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烟台高新区凭借突出的招商引资成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荣获市级综合考核重要奖项。这一成果标志着该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孵化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一、战略定位凸显发展优势 烟台高新区立足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度融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通过构建"国际产业合作+特色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模式,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中韩产业园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 二、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该区创新实施"产业发展推进中心+服务专班"协同工作机制,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实现重点项目开复工率保持高位运行,多个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如期竣工投产。特色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梯次发展的企业矩阵。 三、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在创新要素集聚方面,烟台高新区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的培育链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数量持续增加,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微球制剂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四、产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善 通过实施精准招商策略,吸引大批高质量项目落户。储备项目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五、未来发展路径清晰明确 烟台高新区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重点推进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通过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3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